
图片
1-2024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卑以自牧
孙宽
①《周易》中有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②“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卑,贱也”。“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
③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代方孝孺的“虚己者进德之基”……诸多箴言警语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这些至理名言无不提醒人们,对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应以谦恭卑下为本。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他抱怨试官不识人才,一位路人说,你如此心性浮躁,傲慢自恃,怎么可能考取呢?张畏岩恍然大悟,从此谦卑自持,不再心高气傲,踏实努力。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
④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谦卑的人往往含蓄内敛、低调谨慎,有着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唐代名将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在山西并州巡视,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于是娄师德放弃吃白米,和随行的官员一起吃糙米。娄师德平等待人的背后,体现的是他谦卑为怀的好品德和好作风。
⑤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对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孔子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能够指出自己的过错看作是一件大幸事。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自以为是,能够接受魏征劝谏,时时约束自己,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人传颂。
⑥“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⑦我们要学会谦卑,只有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来约束自己,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沉下心学习,低下头倾听,俯下身实干。甘做沉甸甸的“低头麦穗”,才能有进取的空间,才能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 阅读选文第②~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________。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阐述__________,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还要_________。
22. 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说明理由。
(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
(2)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
【答案】
19. 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或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满和骄傲,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道德准则。)
20.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通过列举张畏岩的实例和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证明了“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方法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1.① 文章阐述了“卑”字的含义和作为谦词所代表的品质 ② 阐述了谦卑的人应如何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将提高自己的谦卑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 ③ 永远保持谦卑和进步。
22. 第二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因为材料(2)中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这体现了他非常谦卑的态度,与选文的主旨“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相吻合。而材料(1)中季羡林使用旧床和粗布草垫,虽然也体现了他的朴素和节俭,但与选文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材料(2)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根据第①段“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可知,首段通过引用《周易》中的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来引出观点: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进行了展开和论述。②—⑥段作者首先解释了“卑”的含义,然后通过多个例子和论据,如明代学者张畏岩的经历、唐代名将娄师德的事迹、孔子和魏征的故事等,来具体阐述谦卑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如何践行谦卑之道。最后,文章再次强调,要学会谦卑,并将其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展现新作为。整个选文紧扣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第③段中“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己者进德之基”引用的是一些著作中的名言或俗语或名家名言,属于道理论证;语段中“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列举明代张畏岩曾经心性浮躁导致考试失利,之后谦卑自持,最终金榜题名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结合第③段“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知,本段运用道理论证和距离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分论点,从而更好地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定位到文章第③段“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④段“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由此结合文章第②段“'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可知,本段主要阐释了“卑”的含义以及“卑”所代表的品质;
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可定位第⑤段“对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第⑥段“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再根据第⑤段“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第⑥段“'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可知,这两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做到谦卑,据此可整合信息为:阐述了谦卑的人应如何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将提高自己的谦卑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
第③空:根据第⑥段“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可提炼信息为: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分析。
选文主要讨论了“卑以自牧”即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的观点,强调了谦卑对于个人德行修养的重要性。根据材料(2)可知,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却能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这体现了他非常谦卑的品格和态度。这种自我谦抑的精神与选文的主题“卑以自牧”高度契合,因此能够作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选文的中心论点。而材料(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这则材料虽然展现了季羡林简朴的生活方式,但与选文讨论的主题“谦卑”关联不大,因此不太适合作为论据。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2023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这告诉我们,青年人就要有“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
②当下,有许多青年选择扎根多府“自找苦吃”。河北省滦平县青年包村干部侯忠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从开展森林防火巡视到向村民宣讲相关政策,从检查水体污染到入户指导厕改,从核定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到督查散煤违规使用……这名青年包村干部要操心的事,远比工作本上的记录更加琐碎。可侯忠林不管多苦都拼尽全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成为扎根乡村的青年表率。
③ “无数人生成功的事例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所谓的“苦”,看似是品尝生活的味道,更是对青年人精神的淬炼。人们所说的“年轻就是资本”,并不单单是指青春焕发的身体,还包括乐于吃苦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只有经历过无数困难的磨炼,才能收获成长,不断进步。青年人应该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
④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很可能尝到失败的苦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人过于计较得失,甚至遇到挫折和苦难就放弃,以致走不长远。与之相反,更多青年人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最终苦尽甘来。
⑤当然,这里所说的“自找苦吃”不是白白吃苦,更不是用吃苦来安慰自己,麻木度日。青年人要在吃苦中锻炼才干,增强斗争本领。不可否认,青年人胜在年轻,但也囿于年轻,毕竟人生阅历、工作经验不足,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难免手足无措、进退失据。一滴水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着一个点,终能滴水穿石。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唯有秉持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挫折挑战中迎难而上,在经历风雨后愈挫愈勇,逐渐练就能担事的“铁肩膀”和能成事的“真本领”,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⑥青年人要有“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摒弃骄娇二气,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书写无悔青春。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一代。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 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2. 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中 对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所说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给予了肯定。
B. 选文第②段中用侯忠林不管多苦都拼尽全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成为扎根乡村的青年表事的事例,充当道理论据。
C. 人们所说的“年轻就是资本”,并不单单是指青春焕发的身体,还包括乐于吃苦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
D. 青年人只有具备“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摒弃骄娇二气,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书写无悔青春。
【答案】
19. 青年人要有“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
20.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
21.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青年应该“自找苦吃”的内容,自然引出下文对如何“自找苦吃”的论述。 22.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
从全文看,本文的第一段“青年人就要有'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作者的观点,即中心论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
第④段,“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人过于计较得失,甚至遇到挫折和苦难就放弃,以致走不长远”“更多青年人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最终苦尽甘来”两个事例形成对比,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论证本段的中心句“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
从这一句的位置可知属于中间句,“这里所说的'自找苦吃’”承接上文“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的观点,“不是白白吃苦,更不是用吃苦来安慰自己,麻木度日”引起对下文“青年人要在吃苦中锻炼才干,增强斗争本领”的论述。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论据的类型。
B.第②段中用侯忠林不管多苦都拼尽全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成为扎根乡村的青年表事的事例,充当的是事实论据。
故选B。
【3-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会欣赏他人
①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这种互动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质,即彼此欣赏。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同时,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他人。两者相较,似乎后者更为重要。
②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对被人赏识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实现时,潜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欣赏的力量。当年,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因为欣赏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便四处打听小说的作者,并鲜明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意。小说的作者由于得到前辈的肯定与欣赏,受到了极大激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坛巨擘。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③欣赏他人,能让他人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也能使自己从中受益,可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以被欣赏的亮点,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欣赏他人,把信心和力量给予他人的同时,也把激励和鞭策留给了自己。因为在欣赏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也能以人为镜,看出不足,找出差距,从而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修养水平。
④那么,如何才能学会欣赏他人呢?
⑤欣赏他人,要有发现他人长处和潜能的非凡智慧和眼力。西晋时,初涉文坛的左思,名不见经传,十年辛苦写就的《三都赋》,却无人问津。文学大家皇甫谧仔细读了《三都赋》之后,欣然命笔,为其写下序言,这才有了“洛阳纸贵”的文学盛况。若没有皇甫谧慧眼识珠,《三都赋》或许就会石沉大海,左思或许就会终生寂寂无闻。
⑥欣赏他人,需要摒弃嫉妒的心理,拥有宽广的胸襟。《避暑录话》载:嘉祐年间,苏洵父子到京师谒见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很欣赏“三苏”的文章,极力推荐援引。后来,当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看了苏轼的科考文章后,在《与梅圣俞书》中写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在欧阳修的大力提携之下,“三苏”很快在北宋文坛崭露头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当然,欣赏他人也是有原则的,绝不可一味赞扬。值得欣赏的是被欣赏者内存的真善美和外露的才艺,而不是瑕疵。当声名鹊起后的海明威拜访誉为“文学助产士”的庞德时,庞德在充分肯定海明威创作成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海明威创作上的某些问题。海明威日后能成功创作《老人与海》等经典巨作,除了自身努力外,也得益于“庞德式告诫”。
⑧培根曾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在人际交往中,懂得欣赏他人的人,内心会充满丰富的善意;而一味挑剔他人的人,生命中往往是一片荒芜。学会欣赏他人,成人达己,何乐而不为?
(文/沈栖,有删改)
1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 请在第⑥段横线处,补写出对事例的分析。
15. 文章第⑦段有何作用?
16. 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评析下面这位老师的做法。
老师问:“落日像什么?”一个孩子说:“像种子。”其他孩子顿时哄笑起来。老师说:“你的想象力太棒了!落日落下去,明天会升起新的太阳,就像种子会发芽一样!”那个孩子的眼睛顿时像星星一样亮了起来。
【答案】
13. 学会欣赏他人。(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14. 示例:若欧阳修没有宽广的胸襟和对人才的欣赏,或许“唐宋八大家”中就不会有“三苏”的位置。(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15. 补充论证了欣赏他人也是有原则的,绝不可一味赞扬的观点,使论证更加严密。
16. 示例:这位老师的做法表明他是一个会欣赏他人的人。这位老师懂得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并且具有发现他人长处和潜能的智慧和眼力,他能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自信。这位老师的欣赏也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使孩子进步。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然后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中心论点,接着论述了如何才能学会欣赏他人,紧接着又补充论述了“欣赏他人也是有原则的,绝不可一味赞扬”,最后引用培根的话深化论点,总结全文。因此文章的题目“学会欣赏他人”即为中心论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论据。
第⑥段的事例,是欧阳修对“三苏”的推荐援引,“在欧阳修的大力提携之下,'三苏’很快在北宋文坛崭露头角”,补充的句子可从反面进行假设,如:假如没有欧阳修宽广的胸襟和对人才的大力提携,或许“三苏”就不会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第⑦段写了“当然,欣赏他人也是有原则的,绝不可一味赞扬”,结合“值得欣赏的是被欣赏者内存的真善美和外露的才艺,而不是瑕疵”“庞德在充分肯定海明威创作成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海明威创作上的某些问题”等内容可知,这里补充论证了“欣赏他人也是有原则的,绝不可一味赞扬”的观点,使论证更加严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
结合“你的想象力太棒了!落日落下去,明天会升起新的太阳,就像种子会发芽一样”可知,这位老师的做法表明他是一个会欣赏他人的人。他能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自信。“那个孩子的眼睛顿时像星星一样亮了起来”说明这位老师的欣赏也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使孩子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海岛奇兵九游版最新版本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